這週提起筆又放下,心中百感交集。
也許就只能先把握當下吧。
好幾週前我在臺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觀「靈魂的棲所」開幕和國際論壇,非常喜歡。這次展覽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與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策劃,匯集了來自台灣及國際的12位(組)藝術家,展出多元創作方式,探索在科技繁盛的時代中,藝術如何反思人類的存在與未來。從人工智慧到生物科技,從歷史記憶到環境議題,這些作品不僅在探討科技如何塑造生活,也在尋求一種新型的靈魂棲所。
展覽的策展概念則源自於趨勢預言家Kevin Kelly提出的「科技體」(technium)理論,將科技視為人類心智的延伸,並探討人類與自然界的共生關係。在「靈魂的棲所」中,觀眾將透過藝術家的作品,重新思考我們與科技、土地和自然之間的互動。
展覽的作品涵蓋了多個領域,特別是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的5組作品,反映出當前AI浪潮對科技生活的深遠影響。另外,展覽特別呈現了4組全新的作品,包括國外藝術團隊ARK針對本次展場現地製作的1組委託製作外,也邀集了3組臺灣藝術家帶來對環境與科技共生的深入思考的全新創作。
台灣藝術家吳其育的《有用植物》探索植物與現代林業發展的關聯,並運用AI呈現數據景觀;邱杰森與莫珊嵐合作的《共生迴路》,則展示了維繫現代生活的關係網絡,觀眾也成為這個系統的一部分。另外,來自陽春麵研究舍的《探索與剝削》,運用了AI互動影像系統,挑戰觀眾對演算法操作的思考,進一步引發對當今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深層反思。
參觀展覽時我最喜歡的是南韓的新媒體藝術家曺永覺(Youngkak CHO)的作品《並列回聲》(Parallel Echoes),實際在現場看到巨幅投影的畫面時會一直被拉入層層疊疊的畫面之中。
《並列回聲》透過一道「門」,將韓國傳統建築與現代景觀進行鮮明對比,展現社會的另一面。影片分為三個部分,當建築物穿過這道門,轉化為充滿幻象、不協調與對稱的景觀,誇大表面元素,並透過交錯的上下左右創造對稱性。
作品運用人工智慧的光學幻象與過度擬合特性,視覺化地探索韓國都市建築文化的另一面。這些特徵不僅改變了建築物的形式,還提供了一種未來世界的視覺想像。
《並列回聲》就像是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文化之間深刻對話的呈現,邀請觀眾反思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建築與社會的關聯如何不斷變化與演進。
展覽從2024年11月30日開始,展出到2025年3月2日。國美館附近有好多非常優質的咖啡店、甜點店和週末市集,來看展可以安排個週末小旅行。
我在展覽開幕隔天去參加了國際論壇。看到每個(組)藝術家上台或線上連線分享他們的作品、創作脈絡,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英籍日本藝術家Sputniko!。並不是說她的分享特別出色,而是她本人確實有一種很強烈的存在感,會讓人印象深刻。這種獨特的魅力讓我好奇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研究她的作品之後,最想分享的作品是這次沒有展出的《月球漫步機——Selena的步伐》(The Moonwalk Machine - Selena's Step)。
作品探討人類探索故事的延續,特別強調女性在月球表面缺席的事實。作品中以「月球女孩」這位Selena的超級英雄化身及一台特別設計的月球探測車來呈現,結合了現實中的科學探索與充滿想像力的虛構創作。靈感來自與NASA約翰遜太空中心工程師的交流,這台探測車被獨特地設計成能在月球上留下「月球女孩」的超級英雄足跡,象徵未來可能實現的成就。作品反思了我們對太空探索的期待,其動力來自個人夢想與抱負,而非競爭。
除了歌好聽,作品完成度高,又有一種日本動漫美學的魅力。同時,某種程度我覺得受到了一些鼓舞。在那些自己缺席的領域,比如政治,也好希望自己能用藝術的方式留下一些足跡。或許有一天當人們不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更美好的家園,我們才有實現成就的可能。
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在前往美好未來的路上,謝謝你的閱讀和訂閱,作為一種陪伴,讓我(們)都不孤單。如果你也喜歡我的介紹和文字,希望可以請你幫忙分享給更多人加入訂閱,支持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