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唸書期間,我的最大支出不是四處旅行,而是去各個不同規模大小的劇院看演出。因為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這篇文章挑出四個各具代表性的劇院介紹,文末也有其他重點劇院的列表。
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關鍵字:經典與當代並存、精緻製作、劇場迷的聖地
英國國家劇院是倫敦劇場的金字塔頂端,也是任何劇場迷到倫敦必朝聖的地方。這裡的製作水準無懈可擊,從莎士比亞到全新的當代劇本,每一部作品都充滿誠意。更棒的是,他們的NT Live 計畫讓全球觀眾都能在電影院觀賞這些作品,突破了地域限制。如果你喜歡大製作、強演員陣容的劇目,那麼這裡是你的不二之選。
推薦你在日落時去 South Bank 散步,然後進到劇院感受那股濃厚的戲劇氛圍。即使當天沒票,光是在建築內部逛逛,看看開放式排練場,都是一種享受。
Young Vic Theatre(楊維克劇院)
關鍵字:創新改編、當代表演、培養未來劇場領袖
如果說英國國家劇院是劇場界的殿堂,那麼 Young Vic 就是創新能量最強的實驗場。這裡的作品擅長翻新經典,讓熟悉的劇目變得意想不到——想像《哈姆雷特》被重新詮釋成移民故事,或是《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搬到當代倫敦街頭,每次來這裡看戲,你都會發現傳統劇本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生命力。
Young Vic 也是年輕創作者的搖籃,提供導演與劇作家計畫,許多當代劇場界的重要人物都曾在這裡起步。我從學校畢業之後加入導演計畫(Directors Program),疫情期間參與許多重要的線上課程,包含Katie Mitchell的課程。而該計劃目前因應多元發展,改為創作者計畫(Creators Program)。
除了舞台劇,他們也積極開發數位與沉浸式作品,推動多元敘事。這裡的觀眾群特別年輕,氣氛也比傳統劇場來得輕鬆許多,票價相對親民,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高品質的戲劇。
劇場空間本身極具靈活性,從小型黑盒子演出到大型實驗製作,每次踏進去都像在探索一個全新的世界。如果你對當代戲劇充滿好奇,或是想看看大師級創作人如何重新解構經典,那麼 Young Vic 絕對會讓你驚喜。
(偷偷說:門口的 The Cut 酒吧也是個超棒的聚會地點,就算不進場看戲,來這裡喝杯酒、感受創作者的氛圍,也是一種享受。)
The Yard Theatre
關鍵字:實驗、年輕創作人、社群文化
藏在東倫敦 Hackney Wick 的 The Yard 是一個真正的「劇場實驗場」。這裡的作品大膽、前衛,劇場空間本身就是一個由貨櫃改建的黑盒子,能夠靈活變化。許多作品融合影像、多媒體、肢體表演,甚至是沉浸式戲劇,挑戰傳統敘事結構。如果你熱愛當代劇場,或者對「劇場可以是什麼?」這個問題感興趣,The Yard 會讓你大開眼界。
他們的觀眾群也特別年輕,劇場外圍有個超 chill 的酒吧,許多來看戲的人會在這裡喝一杯再進場。就算只是去那裡喝點東西、感受氣氛,也是一種享受。
Camden People’s Theatre(CPT)
關鍵字:政治議題、社會實踐、親密小劇場
如果你想看「與社會高度連結」的戲,那 Camden People’s Theatre 是你的最佳選擇。這個小而精悍的劇場專注於當代政治、社會議題,並且特別支持新銳創作者。這裡的演出場地很小,觀眾和表演者的距離近到幾乎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呼吸,這種親密感讓作品的力量更直接地打動人心。
他們的節目經常圍繞著少數群體、性別政治、種族議題等等,每次來這裡看戲,總會帶著一些新的思考離開。如果你對劇場的社會責任感興趣,CPT 絕對不能錯過。
我曾經參與一個徵件計畫,在CPT呈現過10分鐘的作品內容。這個小型劇院一直跟我們研究所保持良好的關係,我唸書的時候連續兩年都有安排類似networking event的活動讓我們去看劇院的節目經理聊聊。
Pleasance Theatre
關鍵字:愛丁堡藝穗節、喜劇、初創劇團的夢工廠
Pleasance 以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ringe)聞名,每年夏天成為新興劇作家、喜劇演員和創作者的戰場。但倫敦的 Pleasance 劇院,則是這些作品發展、試演的地方——如果你想在別人還沒發現之前,搶先看到下一個大熱演員或新興編劇,這裡就是你的寶藏劇院。
這裡的氛圍非常輕鬆,常常能看到喜劇演員在吧台附近跟觀眾聊天。如果你喜歡 Fringe 風格的實驗性作品,或是想笑到肚子痛,Pleasance 值得一訪。
英國劇場的歷史悠久,發展到近代越來越重視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多元與包容) 。這方面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社會脈絡,主要受到文化政策、社會運動以及藝術界自我反思的影響。以下是幾個關鍵脈絡:
1. 政策與文化機構的推動
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 ACE)長期以來推動 多元性(Diversity) 作為文化資助的核心原則,要求受資助的劇院和藝術機構在創作、演出團隊及觀眾發展上,都要積極促進不同族裔、性別、身心障礙者及 LGBTQ+ 群體的參與。2010 年《平等法案》(Equality Act 2010)進一步確立了法律層面的保障,要求公部門和受資助機構確保平等機會,這也影響了劇場的選角、製作內容及組織結構。
影響到日常生活中,不管買票、參與活動、或是報名工作坊,經常都要填equity form。我自己覺得反而會有一種,越是要表明身份、標籤就越明顯的感覺,但或許要保持平等這也是目前唯一比較好的做法了。
2. 代表性與敘事的變化
過去,英國劇場以白人、男性為主流敘事,但隨著社會運動(如 #MeToo、Black Lives Matter)興起,劇場界開始自省並改變創作方向。例如,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與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積極推出 BIPOC(黑人、原住民、有色人種)創作者的作品,並確保幕前與幕後的多元代表性。近年來,《九夜》(Nine Night, Natasha Gordon)成為倫敦西區首部由黑人女性劇作家創作的作品,顯示出敘事空間的擴展。
3. 無障礙劇場與身心障礙者的參與
無障礙劇場(Accessible Theatre)也是多元包容的重要議題,許多劇院如 The Yard、Donmar Warehouse、Graeae Theatre Company 等,積極推動為身心障礙者提供表演機會,並設計字幕、手語、觸覺導覽等讓更多人能參與戲劇。Graeae 更是專門為身心障礙藝術家提供演出機會的劇團,挑戰傳統劇場的表演方式。
我看過幾個手語劇場的演出,其實蠻特別的,也不會覺得它只能給特定族群觀賞。反而有一種獨有的美學與會。
4. Queer 與 LGBTQ+ 藝術發展
英國的 LGBTQ+ 劇場文化發展成熟,從 1980 年代艾滋危機時期的政治劇場,到當代關注跨性別、酷兒身分認同的作品,如 《The P Word》(Waleed Akhtar) 和 《Rotterdam》(Jon Brittain)。此外,Camden People’s Theatre 等劇院更致力於推動酷兒議題,讓非異性戀創作者有更多發聲的機會。
5. 社群導向的劇場運動
許多劇場如 Talawa Theatre Company(專注黑人文化)、Tamasha Theatre(聚焦南亞社群),長期致力於推廣特定社群的戲劇創作,而 Theatre Royal Stratford East 更是以社群參與為核心,讓來自東倫敦不同背景的人能在劇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這些機構不僅在專業劇場內創作,也將劇場帶入社區,強調參與式戲劇(Participatory Theatre)的價值。
篇幅有限,要我說完所有熱愛的劇院可能要出一本小書。以下是我整理了與 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Pleasance Theatre、The Yard、Camden People’s Theatre 同樣重要、且在倫敦及英國劇場界具有代表性的劇院:
主流與國家級劇院
Royal Court Theatre – 當代劇場的發源地,專注於新劇本開發,培養無數劇作家,如 Sarah Kane 和 Lucy Prebble。
Shakespeare’s Globe – 以莎士比亞作品為主,推動歷史復原演出與現代詮釋,並強調多元包容的製作。
Donmar Warehouse – 以小劇場規模製作高品質戲劇,著重演員表演與敘事創新,經常吸引知名演員參與。
Almeida Theatre – 以國際視野與強烈風格著稱,製作大膽創新的文本與視覺設計,經常進入西區或全球巡演。
The Old Vic – 歷史悠久,擁有強大演員陣容,作品兼具社會意識與娛樂性,曾推出多部影響力深遠的製作。
Barbican Centre – 倫敦最大的跨藝術中心,與 RSC(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合作,呈現全球頂尖戲劇與多媒體作品。
前衛與實驗性劇場
BAC (Battersea Arts Centre) – 倫敦實驗劇場重鎮,推動沉浸式戲劇、社會參與藝術與新媒體表演,如《Punchdrunk》。
Arcola Theatre – 著重社會議題、環境永續的劇院,支持來自不同族裔與文化背景的創作者。
Soho Theatre – 知名喜劇、單人劇與前衛戲劇中心,也是 Fringe 風格作品的重要舞台。
Gate Theatre – 以國際當代劇場為主,作品具實驗性,常與全球劇作家合作,探索政治與社會議題。
Ovalhouse Theatre(現 Theatre Peckham) – 長期支持社區藝術與青少年劇場,擁有強烈社會使命感。
Tricycle Theatre(現 Kiln Theatre) – 以多元文化與政治劇場聞名,致力於放大少數族裔的聲音。
The Space – 位於倫敦 Docklands 的創新小劇場,專注於新興劇作家與多媒體演出。
Fringe 風格與社群導向劇院
Southwark Playhouse – 以支持新劇作家與當代改編劇目聞名,是許多新創作的孵化基地。
Theatre503 – 小劇場但影響力極大,專門扶植新劇作家,是許多編劇的職業起點。
Bush Theatre – 以發掘新銳英國與國際劇作家著稱,劇目貼近當代社會議題與個人敘事。
Finborough Theatre – 專注於歷史遺珠與當代政治作品,擁有強烈的策展方向與獨立精神。
King’s Head Theatre – 倫敦最老的酒吧劇院之一,支持 LGBTQ+ 劇場作品與音樂劇發展。
Jermyn Street Theatre – 以高品質的古典與當代小型製作著稱,專注於精緻表演。
地區性重要劇院(倫敦外)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RSC) –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的代表,總部在 Stratford-upon-Avon,但與倫敦 Barbican 緊密合作。
Manchester Royal Exchange Theatre – 曼徹斯特標誌性劇院,擁有獨特的圓形劇場,作品涵蓋經典與現代戲劇。
Leeds Playhouse – 英格蘭北部重要劇場,積極扶持新創作與社區參與作品。
Bristol Old Vic – 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劇院之一,兼具傳統與創新精神。
Theatre Royal Plymouth – 以培養新銳劇作家與製作大型新戲劇作品著稱。
Traverse Theatre(愛丁堡) – 蘇格蘭最具前瞻性的當代表演藝術劇場,愛丁堡藝穗節期間的重要劇目孵化場。
由於英國的戲劇傳統悠久,使得整個國家有很多公立、私立的劇院,真的介紹不完,如果這篇迴響不錯,我會再找幾個重點城市來分享。
Hoya來報
最近順利登記到臺北藝穗節場地,睽違兩年之後我又要在藝穗節推出作品了。因為知道收入超少,所以我將會運用極低預算超高創意來打造這個概念演出《聽》,探討AI悼念科技相關議題。時間日後公布,請大家繼續密切關注囉!
這週末3/21我要去北藝中心看Pina舞團的演出惹!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陣地 波赫士.夏瑪茲《自由大教堂》由2022年接任的藝術總監——法國著名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結合「烏帕塔舞蹈劇場」與「陣地」(Terrain)共同鉅獻。在喧囂的寂靜中矗立,宛如新信仰的建築藍圖,一座抵抗現實陳規的精神違建。是說夏瑪茲剛好日前辭去總監職位,現在是前總監的離團告別代表作了。
如果3/21你也剛好去看演出,結束後來聊聊吧~可以IG私訊聯繫喔!